在短暂的画室课程结束之后,我决定还是立刻上数位板,毕竟未来还是主要想在电脑中进行创作。不过考虑到自己目前只是一个刚入门的画渣,买影拓这种高端专业设备太奢侈,所以还是先买一块价格比较亲民的Bamboo学习板,型号是CTL-671。
连好板子之后得装驱动,否则就没有压感,板子就只能当鼠标使。驱动可以从Wacom官网下载,不过一定要认准板子型号。装好驱动后在Mac的系统偏好设置里就会多出Wacom一项,在里面可以调节板子压感和左右手使用习惯。 继续阅读开始用数位板
在短暂的画室课程结束之后,我决定还是立刻上数位板,毕竟未来还是主要想在电脑中进行创作。不过考虑到自己目前只是一个刚入门的画渣,买影拓这种高端专业设备太奢侈,所以还是先买一块价格比较亲民的Bamboo学习板,型号是CTL-671。
连好板子之后得装驱动,否则就没有压感,板子就只能当鼠标使。驱动可以从Wacom官网下载,不过一定要认准板子型号。装好驱动后在Mac的系统偏好设置里就会多出Wacom一项,在里面可以调节板子压感和左右手使用习惯。 继续阅读开始用数位板
这是我在画室的最后一张习作,也是进入画室后的第一张静物写生。其实直到6月中旬离开画室的时候,这张习作都还没完成,只画成下面这个样子:
火龙果上的细节还是请老师帮忙画的。衬布和玻璃杯都不知该如何下笔,尤其不知该如何在体现玻璃杯结构的同时又能体现其透明材质。但是就这样空着的话那画面也实在太苍白失衡,太没诚意了。
后来一直忙,也没来得及继续琢磨这幅画,就这样间断了三个月。然而下周就要去日本留学了,我也懒得把架上绘画的这堆东西都带着,便决定抽时间尽量完成这幅画。于是最后画成这个样子:
我觉得我尽力了……最后我用纸笔塑造了一下玻璃杯的质感,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给衬布加上了阴影,给桌面加上了一些变化。至于瓦罐表面的材质高光,我直接放弃了。这张写生怕是超出了我当前的绘画能力。
以前一直不太理解Blender的表面细分修改器(Subdivision Surface Modifier,简称Subsurf)究竟是按什么规则来切割模型上的面。直到前段时间看了上篇文章提到Andrew Price的视频才理解。表面细分的规则是:给定三个顶点组成的两条相交线段,subsurf会构造一条曲线,使曲线和两条线段的中点相切,如下图所示。
不过因为模型中的线都是直线,所以Blender只能是用多条直线逼近这条曲线。细分次数越多,就越能逼近这条曲线。我们以一个四个顶点组成的平面模型为例,给这个平面添加一个表面细分修改器。细分次数为1是如下样子:
在画室刚开始学画静物,临摹一个杯子的时候,我卡在了杯子的把手上。当时我曾想着要在Blender中做一个杯子,好好观察解析一下把手的结构。但是直到最近我才有时间把这杯子做出来:
这杯子是我参考一个YouTube视频做出来的:Blender Beginner Tutorial – Part 5: Modelling
通过这个视频我还理解了Subdivision Modifier的原理,并学会了用Loop Cut和Inset Faces将subdivision构造的曲面局限在某个区域,并消除subdivision带来的一些artifact。
来张素描原画和3D模型的对比,附上3D模型的结构解析:
以前一直不知道那些玩PS的人是如何将图片中不想要的部分P掉的。偶尔遇到这种需求的时候,我都是手工选中并复制需要抹掉的部分周围的区域,然后粘贴覆盖要抹掉的区域,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不想要的部分全部被覆盖;最后为了避免粘贴的像素和四周形成明显的交界,我会使用虚化或喷漆之类的工具涂抹交界区域,尽量使被抹掉的区域和四周的区域融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在处理背景比较简单(比如接近纯色且没什么花纹)的图片时还能凑合用,但只要背景稍微有点复杂就不能胜任了,因为无法让粘贴的像素和四周区域自然融合;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有时候还要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操作,直觉上感觉就不是正确的方法,至少不是最佳实践。
前段时间偶然在一节Photoshop课程上得知了一个方法,就是Photoshop的内容识别填充功能(Content Aware Fill)。只要用选择工具将想要去掉的部分圈中,然后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将不想要的部分P掉了。
GIMP也有类似的功能。在菜单栏中的 工具 -> 涂画工具 中有一个GIMP自带的“复原”(Heal)工具,在工具栏上是一个止血贴图标:
感觉临摹水果比临摹瓶瓶罐罐爽多了,因为水果的结构比起瓶瓶罐罐之类的规则物体要求似乎更不严谨,画歪一些也完全不碍事。所以画这幅画的时候感觉还挺愉快的。这幅习作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说我的线条变得放松流畅了。
不过后来静物写生的时候却感觉水果蔬菜什么的最难画好。虽说画水果对结构要求没那么精准,但还是要大致符合透视和空间的原则。可水果本身的结构是不规则的,表面往往凹凸不平,而且一些蔬果细节众多,很容易在画凹凸和细节的时候迷失了对透视原则和三大面五大调的把握。大白菜和火龙果就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无从下笔(以后会放出我那大白菜和火龙果练习 😆 )。在这一点上我对这幅习作的灯笼椒倒还算比较满意。
其次是画水果的时候要自己想象构造内部结构线,这一点比几何体和瓶瓶罐罐要难很多,感觉有点考验画手对结构的理解和经验。对于像苹果和梨子这种现实中表面一般很光滑或者的水果,在结构素描中也要根据内部结构线刻意营造其凹凸感。其实我不是特别理解为何要这么做,不过感觉这样水果确实更立体饱满了,让我想起了在网上看过的一个关于素描的观点——宁方勿圆。内部结构线也确实是进一步铺调子的基础。其实说不定这对于以后我搞3D建模还会挺有用。